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法知識論專題研究一
Seminar on Epistemology of Law (Ⅰ) 
開課學期
102-2 
授課對象
法律學院  法律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嘉尹 
課號
LAW5228 
課程識別碼
A21 U50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5,6(12:20~14:10) 
上課地點
法研1 
備註
主題:多元視角下的法。與學士班合開。
限法律學院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22LAW522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法知識論(Epistemology of Law; Erkenntnistheorie des Rechts)為法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如同一般哲學的知識論探討知識的形成與證立的條件,法知識論主要探討法律知識的成立條件以及法律命題的證立條件,依其重點與問題性的不同,可以體現為法詮釋學(legal hermeneutics)、法學方法論(Methodenlehre der Rechtawissenschaft)或法論證理論(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探究法律的解釋規則、解釋原則、解釋理論、法解釋的客觀性以及法論證正當化的條件等議題,在學科層面則形成法學的科學理論(Rechtswissenschaftstheorie),探究法學的科學性質、法學的多元類型、法學內部學科的整合(intradisciplinarity)、法學與其他科學的科際整合 (interdisciplinarity)等議題。如果將研究立場從參與者轉移到觀察者,則法知識論還可以延伸到探究法作為制度性事實與社會事實的知識論,納入了法社會學與法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的知識論,例如制度理論、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等等理論典範的知識論,從而銜接上當代諸多理論的論述,不但可以擴展法學的視野,也可以回過頭來批判性的檢視法學的不足。 

課程目標
本課程作為專題研究,授課對象為高年級以及研究所學生,屬於介於大學部與研究所之間的課程,課程目標具有雙重性,首先是基礎性的,著重於引介與討論法知識論與法學方法論的基本概念、研究課題與理論取向,提供學生對此課題的一般性理解,以作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其次則是進階性的,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法知識論的學術潛能,因此將採取小型專題報告以及原典短篇導讀的方式來進行。 
課程要求
1. 強烈的學習動機與求知慾,參與討論的心理準備,基本的英文閱讀能力,基本的法學經驗。
2. 缺席(含請假)請勿超過三次
3. 導讀或小專題: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中文閱讀資料
1. 王鵬翔,〈法律、語意學與客觀性〉,《理性、思想繼受與法解釋》,2009年。
2. 王泰升,〈法學研究為何需要歷史思維〉,《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2010年。
3.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法文化研究》,2011年。
4. 張嘉尹,〈法學方法與法律推理──類比推理作為法律推理的核心〉,《《憲法學的新視野(一)》》,2012年。
5. 張嘉尹,〈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世新法學》第3卷第2號(2012年12月),頁1-49。
6. 張嘉尹,〈台灣法學典範的反思──從德國當代法科學理論的興起談起〉,《世新法學》第6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38。
7. 張嘉尹,〈多元脈絡的觀察與單一社會的想像?──一個系統理論的觀點〉,《思與言》第38卷第3期(2000年9月),頁45-74。
8. 張嘉尹 ,〈法的社會學觀察:《社會中的法》導論〉,尼可拉斯•魯曼著,李君韜譯,《社會中的法》,2009年。
9. 郭書琴,〈從「法律知識的技術性」談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方法與實例〉,《成大法學》(2013年6月),頁199-231。
10. 顏厥安,〈規範建構與論證〉,《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1. 顏厥安,〈基礎規則與法律詮釋〉,《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2. 顏厥安,〈論證、客觀性與融貫性〉,《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3. 顏厥安,〈建構與認知〉,《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4. 顏厥安,〈規範、制度與行動〉,《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5. 顏厥安,〈法效力與法解釋〉,《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2005年。
16. Karl Larenz,陳愛娥譯,〈現代方法上的論辯〉,《法學方法論》,最新版。
17. Karl Larenz,陳愛娥譯,〈導論:法學的一般特徵〉,《法學方法論》,最新版。
外文文獻
1. Robert Alexy (2009), A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Translated by Ruth Adler and Neil MacCormick) A. Reflections on Some Theories of Practical Discourse.
2. Philip Bobbitt (2010), Constitutional Law and Interpretation, in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3. William N. Eskridge, Jr. (2010), Interpretation of Statutes, in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4. Jürgen Habermas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5. D.C. Hoy (1985), Interpreting the Law : Hermeneuntical and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s, 58 S. Cal. L. Rev.137.
6. Matthias Jestaedt (2008), Perspektiven der Rechtswissenschaftstheoriem. In: Matthias Jestaedt/Oliver Lepsius (Hrsg.), Rechtswissenschaftstheorie.
7. K.-H. Ladeur(1997), Postmodern Constitutional Theory: A Prospect for the Self-Organising Society, Modern Law Review 60.
8. K.-H. Ladeur (2006),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of Law and Societal “Management of Rules”. Facts and Norms revisited, in: Zeitschrift für Rechtssoziologie 27.
9. Karl Larenz (1991),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10. Niklas Luhmann (2004), Law as a Social System.
11. Neil McCormick (1978), Legal Reasoning and Legal Theory.
12. Dennis Patterson (1996), Law and Truth.
13. Gunther Teubner, Altera pars audiatur: Law in the Collision of Discourses. In: Richard Rawlings (ed.), Law, Society and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7, 149-176. ( http://www.jura.uni-frankfurt.de/43828245/Collision_of_discurses.pdf )
14. Gunther Teubner (1993), Law as an Autopoietic System. 
參考書目
中文閱讀資料
1. 王鵬翔,〈法律、語意學與客觀性〉,《理性、思想繼受與法解釋》,2009年。
2. 王泰升,〈法學研究為何需要歷史思維〉,《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2010年。
3.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法文化研究》,2011年。
4. 張嘉尹,〈法學方法與法律推理──類比推理作為法律推理的核心〉,《《憲法學
的新視野(一)》》,2012年。
5. 張嘉尹,〈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世新法學》第3卷第2號
(2012年12月),頁1-49。
6. 張嘉尹,〈台灣法學典範的反思──從德國當代法科學理論的興起談起〉,《世新
法學》第6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38。
7. 張嘉尹,〈多元脈絡的觀察與單一社會的想像?──一個系統理論的觀點〉,《思
與言》第38卷第3期(2000年9月),頁45-74。
8. 張嘉尹 ,〈法的社會學觀察:《社會中的法》導論〉,尼可拉斯•魯曼著,李君
韜譯,《社會中的法》,2009年。
9. 郭書琴,〈從「法律知識的技術性」談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方法與實例〉,《成大法
學》(2013年6月),頁199-231。
10. 顏厥安,〈規範建構與論證〉,《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1. 顏厥安,〈基礎規則與法律詮釋〉,《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2. 顏厥安,〈論證、客觀性與融貫性〉,《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3. 顏厥安,〈建構與認知〉,《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4. 顏厥安,〈規範、制度與行動〉,《規範、論證與行動》,2004年。
15. 顏厥安,〈法效力與法解釋〉,《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2005
年。
16. Karl Larenz,陳愛娥譯,〈現代方法上的論辯〉,《法學方法論》,最新版。
17. Karl Larenz,陳愛娥譯,〈導論:法學的一般特徵〉,《法學方法論》,最新
版。
外文文獻
1. Robert Alexy (2009), A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Translated by
Ruth Adler and Neil MacCormick) A. Reflections on Some Theories of Practical
Discourse.
2. Philip Bobbitt (2010), Constitutional Law and Interpretation, in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3. William N. Eskridge, Jr. (2010), Interpretation of Statutes, in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4. Jürgen Habermas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5. D.C. Hoy (1985), Interpreting the Law : Hermeneuntical and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s, 58 S. Cal. L. Rev.137.
6. Matthias Jestaedt (2008), Perspektiven der Rechtswissenschaftstheoriem.
In: Matthias Jestaedt/Oliver Lepsius (Hrsg.), Rechtswissenschaftstheorie.
7. K.-H. Ladeur(1997), Postmodern Constitutional Theory: A Prospect for
the Self-Organising Society, Modern Law Review 60.
8. K.-H. Ladeur (2006),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of Law and Societal
“Management of Rules”. Facts and Norms revisited, in: Zeitschrift für
Rechtssoziologie 27.
9. Karl Larenz (1991),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10. Niklas Luhmann (2004), Law as a Social System.
11. Neil McCormick (1978), Legal Reasoning and Legal Theory.
12. Dennis Patterson (1996), Law and Truth.
13. Gunther Teubner, Altera pars audiatur: Law in the Collision of
Discourses. In: Richard Rawlings (ed.), Law, Society and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7, 149-176. ( http://www.jura.uni-
frankfurt.de/43828245/Collision_of_discurses.pdf )
14. Gunther Teubner (1993), Law as an Autopoietic System.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報告或導讀 
50% 
 
2. 
出席並參與討論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說明暨任務分配 
第2週
  228國定假日 
第3週
  認識論、科學哲學與方法論:法認識論的知識地圖 
第4週
  法律知識的客觀性與正確性 
第5週
  法律思維的模式 
第6週
  法律解釋與法律推理